English

职工自立市场难以自立

1998-08-10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约两年前,北京各个城区相继建成了专门由下岗职工摆摊经营的集贸市场——职工自立市场。在这个市场,下岗职工享有优先租赁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如降低或减免一定的税收和摊位租赁费等。这是北京市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困难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时至今日,这些自立市场的经营状况如何,它是否为部分下岗职工再就业和经营致富创造了一次真正的机会呢?日前,记者相继走访了东城、西城和宣武区内的三家职工自立市场。

门庭冷落生意清淡

8月5日上午,记者专程来到了位于南馆公园门口的东城区职工自立市场。

与想象中集贸市场一派嘈杂繁忙的景象相比,这里显得过于冷清而且小得有点可怜,经营也只限于蔬菜和粮油之类。只见狭窄的中间过道零星地散落着一些菜叶,两边高低参差不齐的货架破旧而零乱,几位拎着菜篮子的老大爷和老大妈就成了几十个摊主的希望。

市场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申丽娟女士对记者谈到了造成这种不景气现状的原因,她说:“当初这里不过是三四十人的早市(马路市场),1996年11月区劳动局投资20万元无息贷款建成了这个室内营业厅,由原先的橡胶十四厂负责经营和管理,总共也就五十来个摊位。由于生意清淡,加之工商及税务部门并没有给每个摊位以减免管理费或税收的优惠,使得成本较高,大部分下岗职工已纷纷撤离。目前,一半以上的摊位已转租给了外地打工者经营。”显然,这里的职工自立市场已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8月6日,记者来到了西城区职工自立市场。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景象更是萧条惨淡,走进市场大厅,根本就看不见一个尚在营业的摊位,所有的铁栅栏门都上了锁,门口的一块空地也变成了一个临时的理发店,大厅西半部也有一半变成了仓库,只是在南门口外,有三四个摊主。他们对记者说,由于区劳动局规定每个摊位每月上交摊位费是150元,而经营单位(煤炭公司)以为这样赚不到钱而将他们“赶”了出来,把里面转租给了私人经营,部分改造成了商店,部分成了仓库,这便导致顾客日渐稀少,许多摊位只好关门停业。

与前两个市场相比,宣武区职工自立市场因占据了长椿街地理位置的优势客流相对较大,但据一位经营日用百货的女店主和一位经营服装零售的先生说,这里的经营状况也不稳定,由于摊位租赁费较高,总的来说他们还是赔钱,目前,已有近20%的摊位转租给外地人了。

想要自立不容易

为什么职工自立市场会纷纷走向衰落,甚至关门停业?这到底是经营管理者逐利的结果或是有关部门没有给予优惠政策的原因呢?

8月7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西城区劳动局的顾先生。他说,我们劳动局投资近50万元,建成这个自立市场,本来指望使这个市场能够火起来,造成目前这种情况确实是当初没有想到的,要说没有给下岗职工以优惠政策或者怪罪于这个市场的经营管理单位,似乎也不妥当。首先,作为工商税务部门,对市场摊位征取费用是其职责,虽然对下岗职工应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但那也是有限度的。另外,经营单位起初将摊位费订在150元,已经很低了,目的就是怕下岗职工刚刚经营时承受不起,但这不是规定的标准。

东城区工商局的一位同志对记者说,其实我们对职工自立市场个体摊位也已经作了最大程度的照顾。

那么职工自立市场的出路到底何在呢?西城区劳动局的顾先生跟记者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们曾针对自立市场的经营状况特意和市场的管理者探讨过,并对全区的20个集贸市场作了调查,发现单搞下岗职工自立市场也许是不对的,我们计划将下岗职工安插到各个市场中去,使缺乏经验的下岗职工有个学习和参照对象。

看来,要想使职工自立市场自立起来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市场经济下的职工自立市场同样应当适应市场生存下来,从而使下岗职工彻底自立。

本报记者许昌兵

实习生杨明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